一、起床
作为佛教的居士,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?心中应该想什么?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?这都非常重要。很多人修行,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。他已经起床了,牙都刷完了,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,这样的人,大有人在。如此的修行,昏天暗地,佛法的修行,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。时时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么,那就是佛法。
起床的第一个念头,你应该告诉自己:我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。我将会不断地向上。我要成为一个欢喜的人。先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心,时时刻刻都可以这么去想,告诉自己要断掉烦恼要成佛。那么,你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。这就是开头的一颗菩提种子,已经种下去了。佛法是通的,对世俗的人,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。
作为佛教的居士,接下来,心中要想到佛,想到法,想到僧,忆念三宝。没有这样的忆念,你今天一天都会觉得离三宝很远。很多人修行,醒来大半天才想到要打坐、要念佛、要烧香。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宝,这样我们离三宝才会越来越近。
倘若是作为家庭主妇,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,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洗漱的东西。作为佛教居士,要勤劳,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。修行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。佛门的仪规,第一先要早起。
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没时间,很紧张,那往往是因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钟。如果早起三十分钟,你会觉得自己多了很多时间。你会在那没有人打扰的三十分钟里,把很多事情解决掉。
起来,先洗漱。要把佛法用到这里边去,第一你就要先想到节约用水。不要乱消耗,本身也是培福。牙在刷,水还在白白地流,这种现象是常见的,仪规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,让自己不断地向上。
二、上香
洗漱完,肯定要给佛上香。那么现在就要说到上香的礼仪。无论是到庙里上香,还是在自己家里的佛堂上香,都有礼仪。平时在家里上香,不必烧三柱香,一柱就可以了。因为三柱香烟太大。一柱清香,就代表着一片虔诚。很多人不会拿香。应该把点燃的香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,一举,举到眉心,然后上香。
三、礼拜
礼拜之前先要合掌。掌的高度就是当胸,双肩放松,打开你的肘。
一般我们礼拜是礼三拜。其实,拜三拜,起来一问讯,这只是一礼。真正的礼佛三拜,是拜九拜,这才是一个大礼。
四、诵经
这时候你可以诵经了。早晨可以诵《金刚经》、《大悲咒》或《心经》…都好。跪在佛前诵也行,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,坐在那里诵也行。诵经的时候,要放下一切,专心致志。
诵经有两种重要的方法。一种叫止诵,一种叫观诵。止诵的时候,心无杂念,一字一字,好像流淌的泉水,一滴一滴,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。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,就可以观诵。观诵,比如诵《心经》时,“观自在菩萨”,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;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,是怎样一种境界呢?或者诵《弥陀经》时,诵到各方有佛,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,看到东方有很多佛,西方有很多佛,南方有很多佛,北方有很多佛,忘掉你这个佛堂,忘掉你这个家,忘掉这个地球,这就是观。
如果止诵,就不要去思维,不要去分别;如果观诵,就要思维法义。比如诵《金刚经》,佛说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,是什么感觉呢?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。当然,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,诵经的时候,只是一刹那间而过。为了能够观诵,平时你要去听闻讲《金刚经》,了解其中的意思。
诵经后,我们要回向,回向给给所有众生。不要只想着你自己。把你的心量扩开,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。如果在你身上打转,那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“我相”、“人相”、“众生相”、“寿者相”。回向,真正的功能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。不是去执著什么,而是放弃、舍掉。
回向之后,再礼佛三拜,结束你的功课。
五、早餐
下来,作为家庭主妇的,就是要做早餐了。现在的人大多睡到很晚,尤其是年轻的人,不做早餐。医学上说,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,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。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,早上几乎不吃。你想身体健康、精神百倍,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。
做早餐时,你不应该想到:天天给先生做早餐,给孩子做早餐……多麻烦,这简直是一个负担!你应该想:我今天要供养他们,供养我的父母,供养我的家人,乃至要供养三宝,要供养一切人。用这种心态做事,心态肯定会很好。
我们为什么会烦恼?为什么心态不好?就是老觉得:“我在给别人做事情,我给你做事情,我对你这么好……”那你就违背了布施的原则,三轮体空的原则,就是没有我,也没有施的东西,也没有受施的人。可是我们处处著在这个上,觉得“我在给你做东西”,很烦恼,好像受压迫的感觉。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慨叹:“女人很辛苦!”
女人是菩萨,一点都不辛苦。这个世界离开了女人能转吗?女人很重要。不要觉得辛苦,应该觉得很高兴。把先生、孩子、父母、师长,都要照顾好。
六、吃饭
做好了饭,就要吃饭。这里有重要的仪规。对居士来说,在佛门里吃饭和在家里吃饭,要求是差不多的。
第一点,静默不准有声音。安静的吃饭,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享受。发出各种响声,别人听了也烦恼。所以佛教的吃饭,严禁说话,严禁杯盘响。
第二点,不要挑好坏。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。你要想到,很多人还没得吃呢。知足才能常乐。
第三点,吃完后,大盘子放在底下,小盘子放在上面,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,然后你再走,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。西方人用餐,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,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,非常整齐。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,代表着修养,代表着内心境界。
第四点,请客吃饭,客人没到,我们不能先动筷子。作为小孩子,长辈没到之前,不能先吃。
但是现在的教育不同了。现在家长让最小的先吃,孩子吃完大人才吃。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,孩子先吃完了,要对父母说:“我吃完了。”父母允许,才可以离开。如果父母没说话,就应该坐在那里,等他们吃完,一同起身,这才是规矩。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,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。
七、晚课
晚上,我们依然在佛前要上香,要礼拜,要问讯。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课。一个修行的人,如果你没有禅坐的功夫,你的心就无法安静,你很难做成大事。晚上,我们在佛前烧完香,礼完佛,可以开始打坐。最好是双盘起来。单盘或散盘都可以。
我们打坐的时候,一定要保持身体是垂直的。如果弯了,你肯定坐在那里静不了。坐有功夫的人,他越坐越直,很平静。身体的仪规很重要,包括手怎么放,有专门讲打坐的书。
打坐的用心,你不要想着有什么方法或秘诀。坐着就是坐着。真正的打坐方法就是两个字:放下!
永远放下我们做不到。把这个人世间暂时放下。在打坐这段时间内,我要放弃人间,放弃一切。你放弃得越多,你在这段时间内跃进得就越快,得到的就越多。
为什么我们打坐,参禅,数呼吸,想入静却静不下来?因为我们心中牵挂的东西太多了。你自己坐在那里看去分析,为什么会这么想呢?就是牵挂着什么,或是人或是事。如果你不牵挂,你就不会去想,有时候刻意去想你都想不起来。
如果你放不下人间,你老是坐在你家佛堂里。如果你放下人间,肯定很快就到西方去了——真的把人间放下来,念几声佛你就去了。
八、入睡
现在该上床休息了。按照佛门礼仪,睡觉要用吉祥卧。向右侧身而卧,手放平,枕在头下面,卧似一张弓。这么睡有其佛教的道理,比较安稳,容易见光明。为什么容易见光明呢?人的右侧气脉是粗的,是浊的,如果睡觉的时候压住它,左边柔软的气脉就会流通起来,你就会见光明,这是密宗这么说的。
医学有这样的说法——这样睡觉的时候,你的肝放平了。肝藏血。而且肝主的是魂魄,就是安神定魄。肝放平了,血会往下流,其中藏的血多了,睡觉就安稳了。睡觉不安稳,通常是因为肝血不宁。还有一点,这样睡,胃在上边,不受压迫。我们的胃需要不停地蠕动,如果压迫住它,它难以蠕动,你心中就嘈杂。
用吉祥卧躺下来,你要告诉自己:我要平静地睡了。你心中还要忆念三宝,想到佛,想到法,想到僧。然后你欢喜地进入睡眠。
你还可以这么想:人命在呼吸之间,我这样躺下去,能不能起来还是个未知数呢。这个人间有什么好留恋的?如果我修净土,那么我就希望,如果在梦中能见佛,那么我就去了,不是更好吗?为什么我们怕死,想多活几年?就是因为放不下。其实人命在呼吸之间而已。
更多内容请关注 大悲禅寺
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,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···
(文章来源网络、如有侵权烦请留言告知)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